请各位宗亲大力支持本网站,有相关资料上传894505649@qq.com
发布日期:2017/12/8 13:50:09 访问次数:8531
来源:苏宿迁:张怀全
张姓始祖曾入宿迁乡贤祠
王晓风展示的历代《宿迁县志》文字记载,我市第一本地方志———明代万历年间《宿迁县志》就清楚地记载了张姓家族八世同居的历史。“张宾,顺德乡人……成化七年,有司上其事,旌表‘八世同居’,今入乡贤祠。”供奉在乡贤祠内,是古代至高无上的荣誉。封建时代,宿迁乡贤祠里一共供奉过7个人,分别是伍子胥、项羽、刘荣、魏胜,加上两个地位很高的进士和张家这位祖先。
到光绪《宿迁县志》中,依然将张姓家族的张荣、张鹏、张宾、张仑等作为境内乡贤重点记录,不过已经从八世同堂延长到十四世同堂。文曰:“张荣为十四世同居之始祖。”几百人共同生活,衣物财产不分你我,就连怀中婴儿也不分彼此,只要有奶水,婴儿饿了抱过来就喂。
除了地方志等文本资料,民间也大量流传着有关张姓百忍堂的故事传说,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宿迁卷》中记载这样的故事:宿迁张家老祖宗过寿,全县各路达官贵人纷纷前来祝贺。正在热闹之时,来了两个披麻戴孝的大汉子,一进门就哭,所有人都气坏了,可张家老爷子让下人把两个孝子请进门恭恭敬敬地招待。招待完,两人还不走,跑到正堂老爷子的卧室,躺下就睡。老爷子同样让大家不要生气,说忍一步海阔天空。谁知第二天,这两人死在老爷子床上,大家都吓坏了,上前将其抬起。仔细一看,原来是两个白银铸就的银人。据说这就是宿迁百忍堂的来历。
抗击金兵的平民英雄
《宋史》、《徐州府志》、《淮安府志》《宿迁县志》、《黑墩张氏族谱》等文献记载,我族黑墩“百忍堂”张氏,始迁伯祖为张荣,仲祖为张兴。北宋末金兵作乱进犯中原,荣公和其弟兴公率领山东兖州府寿张等县义民组成义军一路南下抗金。宋室南渡后,张荣及其弟张兴率领义军在敌后徐州、宿迁、淮安等地孤军作战,遭到金兵全力围剿,损失惨重,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他们只好顺着今天的黄河故道一路南下,于建炎(南宋高宗年号)四年(公元1130年)八月,投靠抗金名将岳飞镇守的泰州,在兴化安营扎寨。十一月,挞懒攻击泰州,岳飞兵败,退出泰州,并因此而待罪。张荣、张兴兄弟无奈,当即率义兵进入了兴化的缩头湖,在湖中安营扎寨,并在湖里的湖水下面打下数以千计的暗桩,在水中布局了八卦阵,用计将金兵从溱潼(现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引进缩头湖,由于缩头湖里河港湖叉纵横交错,地形极为复杂,加上湖面芦苇丛生,水中暗桩密布,使得金兵如同进入迷宫,只有被动挨打,此一战,杀死和淹死达不也为首的金兵数千人,而且活捉了挞懒的女婿不刺等将领以及金兵五千余人。缴获大小船只无数。共绞杀金兵一万多人。沉重地打击了金兵的嚣张气焰。金兵大将挞懒(金文名叫完颜昌)最后被杀得只剩下两千余人,不得不率领残部退到淮河以北。从此后,义士张荣的名字传响了大江南北,兴化的缩头湖就此改名叫得胜湖。据说,著名的溱潼赛船也就发源于此。张荣也因而在朝野之间获得张敌万的美名,意思是他可以敌得过万人。挞懒率领军队撤退的时候,张荣、张兴率军乘胜追击,追到了乌巾荡,远远看到张荣、张兴兄弟率军追来,达懒立即命令多加人手快速划船,张荣无奈,一箭射去,只是把挞懒头上的黑色头巾射落到湖水中,于是,在兴化城里的乌巾荡也因此而得名。这次战役,在《宋史》、《金史》、《宋会要》、《江湖长翁文集》、《三朝北盟汇编》、《兴化县志》等历史资料中都有详细记载,后人评价张荣此战甚至认为比岳飞的建康之战打得更漂亮。张荣、张兴兄弟用誓死抗金的英勇壮举,全面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这一句千古名言,给后世中华儿女留下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和平民英雄的楷模形象。因此一战,张荣遂被宋室封赏,继而升任右武大夫,忠州防御使兼泰州知州。
黑墩《百忍堂》张氏
《黑墩张氏家谱》记载“荣公居官也,训军卒、严号令、公赏罚、恩威兼施”忙于军务、政务。“至于家事则委之于弟。兴公祗承兄命,事无巨细、财无多寡,总有簿记,毫厘不私;食则侍坐,亲受匕箸,肴之腴美者,检而进之。兄如不食,不敢先饭。每逢朔望,躬率子弟具衣冠,列拜于厅前,始终不渝。其性恬淡,不乐仕进,亦不乐兄之久劳于官,劝之乞休。兄命倾囊置岗田(东北老岗地)五顷于南仁乡七图、置沙地于顺德乡十图。手足之情老而弥笃,同心共爨,乡里贤之”。自此(建炎四年也就是1130年,荣祖兄弟大败金兵完颜昌,后荣公官升武右大夫、泰州知州。张荣告老还乡后携弟弟张兴定居宿迁)黑墩张氏定居宿迁顺德、南仁两乡,荣、兴二公虽徙居宿迁,却不忘本族源出山东兖州府寿张县张邱镇“百忍堂”之根本,依然定堂号“百忍堂”,世人称我族为黑墩“百忍堂”张氏。《家谱》载:“荣祖卒葬古顺德乡古牛墩(也叫金牛墩)之麓,号称将军墓,人称始南公;兴祖卒南仁乡七图寄庄,葬于崇河,地方乡里呼为处士墓,族人称为同南公”;《谱》又记载:“兴祖,不乐仕进,唯喜架上书”。我始迁祖兴公,作为哥哥抗金的得力助手,担负起管理家族和担任后勤保障的重任,喜欢读书,不喜欢做官,也劝哥哥辞官回乡颐养天年。由于兴公的好儒习文,仁孝治家,敦睦族、笃孝友,在他的影响下,黑墩张氏在宿迁兴起了九世同居、后来到十四世同居的大家族。府志及家谱记载黑墩张氏“架上衣,不问主,怀中儿,不分乳......”,我族黑墩张氏就是在宿迁历史上出现的一个声名显赫的家族,被旌表为义门张氏,以至于明朝成化皇帝于成化七年、明正德帝于正德六年颁诏嘉奖,号召向黑墩张氏家族学习(详见《江南通志》《淮安府志》、《徐州府志》《宿迁县志.人物志》)。忭公在《会规自序》中说:“独有余家累世业儒,曾伯祖应学、勉学皆为邑庠生......”忭公为淮安府廪膳生,居家涉猎四库杂书、致力经世之学。著有《八命号冤实录》、《宿迁县志》、《学量堂诗文稿》等著作。我先祖以蕴公及其公子兹燮、孙子伯壎祖孙三人同为太学生,向蕴祖一样为太学生、恩贡生的有好几十位;邑庠生、武庠生的更多(太学生乃至恩贡生是在朝廷的国子监读书的,国子监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专门为国家培养、输送高级人才,相当于现在的中科院、自然科学院等,超过清华、北大学府,学位超过现在的博士后;邑庠生就是秀才、武庠生就是武秀才)。北山房始祖简公,曾任安东县员外郎,他的孙子允中公出任日照县、浙江严州府绥安县主簿直至升任福建邵武府。黑墩张氏家族人才辈出,入仕为官者、从商者、治学者不胜枚举。充分说明作为兴祖后裔的黑墩张氏为诗书世家,为宿迁望族。
家族落脚地为皂河张庄村
宿迁周边各地境内的张庄、张老庄、张大庄、张圩、张老庙等160多个冠以张姓的自然村落进行寻访,找到不少张姓后裔。通过对境内张姓家族族谱的文字考证,十四世之祖张荣是在宋末元初从山东寿张县前来宿迁任县尉一职(相当于今天的县人武部长),同时和他一起来宿迁的还有他的弟弟张兴。可是到了宿迁才知道,宿迁被金兵占据了,于是只好到县北的司吾山(今天新沂县马陵山)筑起城池来抗击金兵。这就是县志上记载的张荣城。
供在宿迁乡贤祠里并非是县志上记载的始祖张荣,而是张宾,大概就是因为,张荣虽说是这一支张姓家族的最初始祖,但这个家族的同居历史却并非始自于张荣,而是从张宾开始的。史书记载的十四世同居张姓家族,主要是指张荣后代这一支系。
张荣后代所居住的古代顺德乡,包括了现在的耿车、蔡集、支口、皂河以及黄墩等地,到底哪里才是百忍堂十四世同居的准确位置?王晓风经过地方志资料和张姓族谱等文献,结合大量的田野考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当年的张姓家族最后的落脚地是在现在的皂河镇张庄村原址。
毁于炮火的皂河镇报恩寺
张庄村属于皂河镇座下村街东居委会的一个自然村,该村曾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期经历一次搬迁,原址是在现在皂河镇政府西侧,村落前面有一处规模宏大的寺院——皂河报恩寺。在抗日战争时期,报恩寺被拆毁,原因是担心此寺院会成为日寇的据点。
封建时期,一个大家族聚居,影响力过大的时候往往会让当政者头疼,于是就会强行命令其分居。张姓家族跨越元明清三朝,进入十四世同居的年代时,势必受到官方和朝廷的注意和侧目,分崩离析就是必然之势。
在确认百忍堂张姓家族十四世同居的祖宅所在地后,开始寻访张姓家族的始祖张荣的墓地准确位置。光绪《宿迁县志》卷五《古迹志》中记载:“张义民墓,在治西二十五里,即十四世同居之始祖荣,俗呼金牛墩。”根据这个记载,王晓风查考了天启年间《淮安府志》中的《宿迁舆地图》,图中明确标示的“张义民坊”是在耿车集的西北方向。他推测,这个俗称金牛墩的张荣墓地,在耿车镇三义村附近。根据史料记载,历代皇家专门为张家立过3次牌坊,分别是义门坊、尚义坊、同居坊。宿迁境内历代的牌坊综合起来足有上百座。但在天启府志和万历县志的《宿迁舆地图》上,对于其他的牌坊一概都没有显示,单单就标注了“张义民坊”。可见当时人们对百忍堂张姓家族的重视程度。王晓风根据这一线索在网上发帖寻求市内的知情者,很快便有网友答复说,在耿车三义村的北面的确曾经有过一个巨大的张家祖茔的存在,当地人称张家大陵。
寻访宿迁历史上的金牛墩
蔡集镇退休教师杨修堂回忆说,张家大陵位于耿车镇和蔡集镇的交界,现在为蔡集镇施圩村小王庄。过去陵地方圆上百亩,其中两个巨大的坟墓高如小山,坟墓中间有盘道。据当地老人说,往日张家来祭扫的时候都要用车子推土上坟,因长期挖土添坟,坟地周边被挖成了了洼地,下雨天积水成塘。最为重要的是,这里还有4个石人站立,立在陵地的四周。
记者和王晓风一起来到这里的时候,这儿已经变成了刚刚种满小麦的良田。但是居住在周边的老百姓大都知道这里原先就是张家祖坟所在地,当地几位老者都对当年张家大陵记忆犹新。
王晓风说,至此,可以基本确定历史上著名的宿迁百忍堂张家始祖张荣的墓地就是在此处。这里距离原先的县城所在地正好合乎历史记载的“治西二十五里”,和县志上记载的地面坐标完全相符,张家大陵在姓氏上也合乎张荣墓地的条件。这些基本情况综合起来,王晓风确认宿迁历史上的金牛墩,就在蔡集镇的施圩村小王庄。
百忍堂张姓家族在宿迁十四世同居的历史横跨元明清三代,众多的家庭成员在一起和睦相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非常合乎中国古代圣贤所提倡的道德观念,被传为佳话。这个历史故事中蕴含的和谐、孝道、仁义等文化道德观念,具有巨大而又深远的现实意义。
上一文章:弘扬仲景医圣精神 继承先祖懿德
下一文章:清河:一个融入张氏宗亲情感中的文化基因